“慢就業”現象在部分畢業生中流行,就業路該如何規劃?
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高達909萬人,同比增加35萬。在“后疫情時期”的新形勢下,畢業生們的求職壓力不言而喻。有人在畢業后急于找到一份工作而加入求職大軍,但同時也有不少人選擇“逆向”而行,因此“慢就業”現象在部分畢業生中流行。這種觀念因何形成?選擇慢就業的畢業生對前路又是如何規劃?
慢就業現象在部分畢業生中流行
教育部學生司副司長吳愛華在近日召開的教育部新聞通氣會上表示,“慢就業”現象在部分畢業生中流行。
中國商報記者了解到,所謂“慢就業”,是指一些大學生畢業后既不打算馬上就業也不打算在學業上繼續深造,而是暫時選擇游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慢慢考慮人生道路的現象。
“我想在老家的省會城市沈陽工作,面試過一些企業,但都落選了,后來被一個省內小城市的人才引進錄用。” 2020屆畢業生呂然告訴記者,因害怕失業,她一度決定先就業再做打算。但她在咨詢前一年到該城市工作的學姐時得知,因個人發展受限,學姐自己也很想離開。“就業固然重要,但不能僅為就業而就業。為了不讓自己后悔,我放棄了這個機會,選擇在家備考公務員。雖然國考失利,但今年省考我的分數不低,有機會上岸。即使再次失敗,我也會繼續為了我的目標城市努力。”呂然說道。
而對于會計學專業的應屆畢業生李淼而言,慢就業的決定給予了她更多思考未來的時間。李淼告訴記者,她對本專業不擅長也不感興趣,在校期間成績一直處于中下游。想在本專業領域找到好工作并不容易,而且她本身也不想從事和本專業相關的工作。雖有心轉行,但李淼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方向。“最近看了幾本心理學書籍,對心理咨詢產生了興趣。這幾天正在了解非心理學專業報考心理咨詢師要學習的課程,以及后續的就業情況,將來也有可能會考慮備考心理學方向的研究生。在從事對口專業后后悔的前例屢見不鮮,而慢就業讓我有時間嘗試和思考,我到底想做什么,到底能做什么。”李淼說道。
“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選擇慢就業,是物質豐富、產業升級和社會多元化的必然趨勢。在產業升級過程中,部分大學生在學校里所學專業和知識與社會需求存在一定脫節。當求職時發現所學非所用,于是一些畢業生選擇離校不就業,而是通過先去考證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上海市人才理論研究基地研究員楊國慶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
慢就業要“慢”得有意義
不過,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謹慎考慮、充分準備之余,這一群體中也不乏將慢就業當作擋箭牌,逃避就業的情況。
“兒子大學學的是旅游管理專業,對口就業方向是去酒店或旅行社工作,但他總是說不感興趣,從2018年畢業之后就一直在家呆著。我托人給他先后找過兩份工作,但他都是干幾天就不愿意干了,后來我發現他只是在逃避工作。在我的一再‘逼迫’下,兒子終于在去年10月進入杭州一家旅行社工作,還是沒離開他的‘老本行’,可以說這兩年的時間都荒廢了。”長春市民朱女士對記者表示。
據了解,早在2015年慢就業的現象就引起了關注。作為早期選擇慢就業的群體一員,2015屆畢業生郭楠的經歷也足見慢就業的弊端和隱患。“畢業當年我考研失敗,第二年在家呆了整整一年,又想繼續考研了。于是又連著考了兩年,但最后還是失敗了,只能在2019年出去找工作。現在我特別后悔,最初因為不想工作而考研,在考研失敗后也沒有好好規劃,最后只能找一份更不理想的工作來做。”郭楠對記者表示。
“慢就業有懶就業的成分,過度慢就業會使大學生產生就業懈怠情緒,喪失就業的斗志和信心。”國家一級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安徽省勞動學會常務理事汪張明對中國商報記者記者表示。
做好幫扶需多方齊發力
今年4月,國家統計局陜西省調查總隊發布的“2020年全省就業形勢分析”顯示,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日漸突出,主要原因有:一是95后畢業生家庭經濟條件日漸富裕,為畢業生“慢就業”提供了資本,更多的是等待時機,考研深造或考公考編找一份較體面的工作;二是部分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不明晰,消極度日,因就業技能和綜合能力欠缺逃避就業,成為“畢剩客”,最終由“慢就業”變為“懶就業”。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畢業生選擇慢就業的一些共性。
“就業選擇的個性化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有壓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吳愛華表示。
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之下,對慢就業群體的就業情況應該予以關注。
“針對這些畢業生群體,教育部將為他們提供更加精準的就業服務。”吳愛華表示,對于畢業生的個性化求職需求,教育部將按照“一人一策”“一人一檔”要求開展精準幫扶,發揮好一線就業工作人員、特別是畢業班輔導員的作用,通過跟蹤了解學生的就業意向、就業心理,做好幫扶指導,疏導焦慮情緒。同時,教育部還將引導畢業生盡早明確就業意向,更加主動地求職,全力促進畢業生順利畢業、盡早就業。
汪張明表示,可在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就業指導深度、就業環境營造,以及家庭教育提升等方面下功夫,幫助慢就業群體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加快就業進度。(記者 王彤旭)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保險打工人年終獎多數和上年持平或下降,怎樣發才合理?
A股5家上市險企去年保費收入增長0.03% 行業整體增速放緩
8家險企股權被掛牌轉讓,為何險企股權不再被追捧?
排行
最近更新
- 格力電器公布未來三年股東回報規劃 分紅總額或不低于300億元
- 去年我國R&D經費投入保持較快增長 基礎研究經費占比提升
- Coinbase產品副總裁披露 NFT 平臺界面和購買流程
- 字節跳動將推出元宇宙社交App“派對島”
- 互聯網平臺上的“隔離險”熱銷,真像宣傳的那么靠譜嗎?
- 高端系列啤酒讓不少消費者止步,是物有所值還是收“智商稅”?
- 警惕搶票軟件背后的風險
- 年貨消費,今年更紅火
- 滿足超兩千萬輛電動車充電需求
- 平臺春節“發紅包”如何實現雙贏
- 直播帶貨亟須 走出“頂流迷信”
- 北京:新增感染者均來自管控人員
- 北京:多次違規停放用戶將被限制使用
- 房貸利率下調 年輕人要珍惜“首貸”
- 負壓救護車筑牢冬奧會疫情防控屏障
- 害怕過年的人,到底在怕什么
- 雖說虎年將至,但別被這些謠言給唬了
- 理性看待走紅的鄉村生活短視頻
- 銀保監會:堅持不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防止資本在金融領域無...
- 強化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 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
- 我國進一步縮短負面清單 為外商投資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 科技賦能冰雪運動打破時空界限 冰雪旅游發展呈火熱趨勢
- 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場景不斷豐富 已涵蓋200多個線下消費場景
- 年報業績預告火熱披露中 投資者要警惕高股價的財務大洗澡行為
- 強化常態化打擊,高效打擊“假企業”“假申報”等嚴重涉稅違...
- 清朗·2022年春節網絡環境整治行動將啟 嚴防“飯圈”亂象反彈反復
- 持續深化減費讓利工作 將政策紅利轉化為惠及企業的發展動力
- 深圳:試點開展互聯網處方藥銷售,實現相關事項“一網通辦”
- 特斯拉報告顯示第四季度其比特幣持有量沒有變化
- 波音Q4財報:787客機造成45億美元損失 三年來首次實現正現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