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被約談,牧原股份究竟為何巨額發債?
“業績被質疑造假”的風波還未平息,一季度凈利潤同比暴漲近70%、日均收入約8000萬元的牧原股份又欲發行95億元的可轉債。此舉不但引發外界“疑云”,更導致其董事長秦英林被證監會約談。“不差錢”的牧原股份究竟為何巨額發債?募集來的資金又將用在何處?
董事長因“頂風”發債被約談
最近的牧原股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3月初,有知名投資人發文質疑牧原股份業績造假,引來深交所對其問詢。隨后牧原股份發33頁長文對“公司固定資產、毛利率過高、利用蓋豬舍卷錢”等問題作出回應。當前深交所仍在對牧原股份的回應進行核查。
平靜的日子沒過兩天,牧原股份向證監會要求,向社會公開發行面值總額95.5億元可轉換公司債券,期限六年。牧原股份稱,公司將在2020年度利潤分配方案實施后,擇機啟動可轉債發行。財報上賺得盆滿缽滿的牧原股份并不缺錢,為何要發行巨額可轉債?此舉不但引發外界“疑云”,還導致牧原股份董事長被證監會約談。
根據公告,證監會發現牧原股份違反了《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第四十八條的規定,決定對其董事長秦英林采取監管談話措施,要求秦英林于5月11日攜帶有效身份證件到證監會接受監管談話。證監會表示,上市公司發行證券前發生重大事項的,應暫緩發行,并及時報告中國證監會。而牧原股份董事會秘書、首席戰略官秦軍也曾公開表示,“我們在程序上確實有失當的地方。”
日賺8000萬元 “不差錢”
牧原股份缺錢嗎?今年一季度,在新希望、溫氏股份、正邦科技、天邦股份等競爭對手出現凈利潤大幅下滑時,牧原股份凈利潤暴漲約70%,實現凈利潤67億-73億元,平均每天收入約8000萬元。根據2020年業績報告,牧原股份去年實現營收562億元,凈利潤更是超300億元。另據《關于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2020 年度募集資金存放與使用情況的核查意見》,截至2020年12月31日,牧原股份尚未使用的募集資金余額為 3.6億元。由此可見,牧原股份的賬面也并不缺錢。
不缺錢為何還發債?牧原股份相關負責人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隨著公司生產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需要取得與其規模相匹配的資金投入。公司結合市場狀況和運營需求,充分發掘潛力,積極開拓多渠道融資模式,選擇合適有效的金融工具,以支撐公司的正常發展和運營。
一位參與了5月12日舉行的對牧原股份調研活動的投資者告訴中國商報記者,牧原股份此次欲發行的95億元可轉債原計劃3月底發行,是在“業績被質疑造假”風波之前就已經計劃好的。而證監會在審批牧原股份的發債申請時,發現這一問題還未得到解決,故才有了此次對牧原股份董事長的約談。同時,牧原股份在調研活動上也并沒有回避這一問題,表現出很積極的態度。
牧原股份此次發行可轉債或還是為了擴建豬場,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上述投資者表示,“牧原股份的模式是自繁自養,沒有個體養殖散戶的加入,若要擴大市場份額,自然還要建更多的豬場,備更多的能繁母豬和仔豬。”牧原股份方面也表示,目前已規劃的年出欄過百萬頭的子公司已超過20家,還有很多子公司沒有充分釋放產能。
為何冒險擴張
對于部分養殖企業、散戶來說,在當前的生豬價格下,擴張或意味著擴大虧損。卓創資訊分析師王亞男告訴記者,5月以來,自繁自養的生豬盈利均值累計下滑超過40%;而仔豬育肥已經出現虧損,一頭商品豬的盈利累計下滑472.92元。當前的生豬價格已經觸及養殖戶心理防線,但市場上的肥豬仍未消化完畢,在短暫漲價后生豬行情仍有下滑可能。
牧原股份也承認未來一段時間內,生豬價格有望觸底。牧原股份相關負責人表示,對行業來說,2022年、2023年生豬價格可能出現底部,公司需要做好在2022年迎接價格低點的準備。
而籌集資金、建設項目或許就是牧原股份在生豬價格觸底前所做的準備。一位長期觀察生豬養殖行業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當前的豬價下跌是多方博弈的結果,并不是供應量和需求量平衡后的真實表現。一方面,市場對價格悲觀,養殖端都在積極拋售肥豬導致價格下跌;另一方面,屠宰企業收購生豬的難度降低了,也在趁機抄底壓價。從上市豬企公布的成本線來看,多數還在瞄準盈利空間積極擴張,這就說明市場上還是缺豬。對頭部企業來說,把更多的資本用在擴張產能上仍當前的主要任務,即使后期產能過剩,市場也會率先淘汰規模小、產能差的企業。
牧原股份相關工作人員表示,2021年前三四個月的建設仍相對比較密集,公司目前已有合計接近1億頭產能的土地儲備,現在的目標是優質產能建成達產、提升生產效力、降低生產成本。牧原股份擴張的底氣或也來自其成本優勢。牧原股份一季度完全成本16元/公斤左右,已經領先于同行業競爭對手。而牧原股份計劃將成本降至11元/公斤左右,牧原股份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生豬價格在18-20元/公斤,明年豬價預計低點可能到15-16元/公斤,不太可能出現10-12元/公斤的情況。(記者 馬嘉)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保險打工人年終獎多數和上年持平或下降,怎樣發才合理?
A股5家上市險企去年保費收入增長0.03% 行業整體增速放緩
8家險企股權被掛牌轉讓,為何險企股權不再被追捧?
排行
最近更新
- 格力電器公布未來三年股東回報規劃 分紅總額或不低于300億元
- 去年我國R&D經費投入保持較快增長 基礎研究經費占比提升
- Coinbase產品副總裁披露 NFT 平臺界面和購買流程
- 字節跳動將推出元宇宙社交App“派對島”
- 互聯網平臺上的“隔離險”熱銷,真像宣傳的那么靠譜嗎?
- 高端系列啤酒讓不少消費者止步,是物有所值還是收“智商稅”?
- 警惕搶票軟件背后的風險
- 年貨消費,今年更紅火
- 滿足超兩千萬輛電動車充電需求
- 平臺春節“發紅包”如何實現雙贏
- 直播帶貨亟須 走出“頂流迷信”
- 北京:新增感染者均來自管控人員
- 北京:多次違規停放用戶將被限制使用
- 房貸利率下調 年輕人要珍惜“首貸”
- 負壓救護車筑牢冬奧會疫情防控屏障
- 害怕過年的人,到底在怕什么
- 雖說虎年將至,但別被這些謠言給唬了
- 理性看待走紅的鄉村生活短視頻
- 銀保監會:堅持不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防止資本在金融領域無...
- 強化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 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
- 我國進一步縮短負面清單 為外商投資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 科技賦能冰雪運動打破時空界限 冰雪旅游發展呈火熱趨勢
- 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場景不斷豐富 已涵蓋200多個線下消費場景
- 年報業績預告火熱披露中 投資者要警惕高股價的財務大洗澡行為
- 強化常態化打擊,高效打擊“假企業”“假申報”等嚴重涉稅違...
- 清朗·2022年春節網絡環境整治行動將啟 嚴防“飯圈”亂象反彈反復
- 持續深化減費讓利工作 將政策紅利轉化為惠及企業的發展動力
- 深圳:試點開展互聯網處方藥銷售,實現相關事項“一網通辦”
- 特斯拉報告顯示第四季度其比特幣持有量沒有變化
- 波音Q4財報:787客機造成45億美元損失 三年來首次實現正現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