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上市房企2020年度納稅金額超百億元,馬太效應明顯
2020年是房產行業意外頻發之年,亦是房企接受考驗的一年。隨著上市房企2020年度業績報告的相繼披露,各家企業去年的社會責任報告也得以塵埃落定。在調控持續收加碼的大背景下,房企在“活下去”的同時,還做了哪些事?堅持納稅、安全經營、提質增效……其中,房企納稅額的變化,也是觀察其業績的另一種視角。
10家房企納稅超百億
馬太效應明顯
多年以來,由于行業規模較大、涉及金額較高,房產行業中各企業的納稅情況一直廣受關注。
根據Wind數據和各家房企年報數據,截至5月中旬,共有365家上市房企披露了2020年度所得稅情況。365家房企所得稅金額合計約5208.13億元,較2019年同期的5642.36億元,同比減少約7.69%。
其中,25家房企的納稅金額在50億元以上,10家上市房企2020年度的納稅金額超百億元。
繼2019年“萬恒碧”名列行業內納稅榜前三甲后,2020年度萬科再度衛冕,恒大、碧桂園緊隨其后,以超300億元的納稅額穩居三甲之內。
然而,盡管“三甲”的位置穩如泰山,三家頭部房企的納稅金額對比2019年卻均有所減少。具體來看,萬科、中國恒大、碧桂園2020年度的所得稅金額分別約為444.57億元、368.45億元以及314.11億元,分別較去年同期的509.85億元、406.3億元、377.37億元有所降低。
同時,融創中國趕超龍湖集團,在2020年的納稅榜單中一躍成為第6名。世茂集團超越保利地產,躋身榜單第8名。
看似簡單的數字卻向我們透露出了“馬太效應”的信號:強者愈強,企業間分化嚴重。“萬恒碧”在2020年合計所得稅金額高達1127.13億元,占目前365家上市房企納稅總額的比例在兩成以上。
Top10房企7家納稅額負增長
提效控本是關鍵
納稅額的多少與企業的盈利能力、綜合實力直接掛鉤。從2020年房企納稅情況可以看出,諸多房企納稅額同比出現負增長。僅納稅榜Top 10的企業中,就有7家房企出現該情況。
作為“隱藏”在房企經營業績之外、極易被忽視的一大指標,“真金白銀”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反射出企業最真實的經營狀況。而一般來說,企業的納稅額與其利潤息息相關。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近年來房地產調控政策收緊、行業逐漸進入下行,房企的平均利潤率出現了一定的下滑。因此,即使在規模、營收雙增的前提下,利潤總額如果下降,也會導致所得稅減少。“加上今年來拿地成本上升、新房限價、渠道費率占比過高等因素正在發揮作用,企業繳納所得稅減少也在意料之中。”
因此,上述業內人士認為,在確保高質量的情況下,做到降成本、提效益,才能真正提高利率。同時,可觀的利潤自然會帶來好看的納稅金額,“房企履行社會責任的初心是好的,但唯有好的戰略定位,才能擺脫‘力不從心’的境地。”(文/齊悅)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保險打工人年終獎多數和上年持平或下降,怎樣發才合理?
A股5家上市險企去年保費收入增長0.03% 行業整體增速放緩
8家險企股權被掛牌轉讓,為何險企股權不再被追捧?
排行
最近更新
- 壓力傳感器工作原理
- 電子血壓計原理
- 各類放大器電路設計
- 電感線圈的常識普及
- 聯想ThinkPad T410真機拆解
- 無線通信原理
- 格力電器公布未來三年股東回報規劃 分紅總額或不低于300億元
- 去年我國R&D經費投入保持較快增長 基礎研究經費占比提升
- Coinbase產品副總裁披露 NFT 平臺界面和購買流程
- 字節跳動將推出元宇宙社交App“派對島”
- 互聯網平臺上的“隔離險”熱銷,真像宣傳的那么靠譜嗎?
- 高端系列啤酒讓不少消費者止步,是物有所值還是收“智商稅”?
- 警惕搶票軟件背后的風險
- 年貨消費,今年更紅火
- 滿足超兩千萬輛電動車充電需求
- 平臺春節“發紅包”如何實現雙贏
- 直播帶貨亟須 走出“頂流迷信”
- 北京:新增感染者均來自管控人員
- 北京:多次違規停放用戶將被限制使用
- 房貸利率下調 年輕人要珍惜“首貸”
- 負壓救護車筑牢冬奧會疫情防控屏障
- 害怕過年的人,到底在怕什么
- 雖說虎年將至,但別被這些謠言給唬了
- 理性看待走紅的鄉村生活短視頻
- 銀保監會:堅持不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防止資本在金融領域無...
- 強化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 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
- 我國進一步縮短負面清單 為外商投資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 科技賦能冰雪運動打破時空界限 冰雪旅游發展呈火熱趨勢
- 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場景不斷豐富 已涵蓋200多個線下消費場景
- 年報業績預告火熱披露中 投資者要警惕高股價的財務大洗澡行為